拓展新主流剧作类型边界,《埃博拉前线》医生群像直击人心
影视独舌文|马二 发布时间:2021-12-10

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埃博拉前线》每天19:30正在浙江卫视中国蓝剧场热播中。该剧由杨文军任总导演,杨文军、石栾、曹振宇执导,南柯任总编剧,南柯、刘峰、王越、曹文悦编剧,罗晋、毛晓彤领衔主演,故事围绕着2014年中国援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病毒展开。

视频:周深倾情献唱《埃博拉前线》主题曲! (时长:

《埃博拉前线》是“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也是总局重点推动的主题创作电视剧项目之一。去年上半年,浙江卫视热播的《功勋》《山海情》《在一起》均为国家广电总局重点剧目,取得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埃博拉前线》作为最后一部待播剧着实令人期待。

这样一部重头戏,具体成色如何,自然也牵动着观众的心。开播伊始,该剧表现不俗,浙江卫视矩阵短视频播放量突破3.3亿,单条热门视频点赞量超170万,剧情内容引发观众热议,“感动”“热血”“致敬”成为评论区的关键词。大行与细谨的兼顾,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这戏稳了。它呈现医疗内容,却未将镜头简单地对准手术和治疗的过程,而是将医生之责任与人间大爱紧密相连;它聚焦援非合作,却超脱了普通的国别之分和疆域之界,贯彻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它有异国他乡的风味,也写中非文化的差异。它将中非五十多年来的医疗合作精神,生动形象地讲述了出来。

前线之“真”:当凶猛病毒与绚烂文化相遇

医疗题材剧,本质上仍然属于行业剧。是行业剧,就不得不面临一个大众讨论的热点:“像不像”和“真不真”。像不像,说到底还是艺术和现实的关系,算不得最为紧要的问题。而真不真的核心内里,聊的还是行业戏的专业性。但行业剧的专业性应当如何衡定?是对办公室生活的完美复刻,还是对当代职场人集体困境和焦虑的充分聚焦,亦或是对人情世故的展现?众说纷纭。

《埃博拉前线》在这块给出了一种新答法。专业性依旧是基本盘,但更难得的是它提供了一种陌生情境下的再现。它没有做成简单的病毒科普纪录片,而是将戏剧故事与医疗背景有效结合。

《埃博拉前线》主要围绕抗击埃博拉病毒、揭秘钻石走私案两条线索展开。前者的重心是以郑书鹏(罗晋饰)为代表的援非医疗队,后者主角是华裔记者何欢(毛晓彤饰)。两条线索看似平行,其实环环相扣。通过两者的行进轨迹,观众既可以看到埃博拉病毒的凶猛,也足以窥见非洲文化的绚烂。

埃博拉病毒的毒性,不言而喻。在传染病评估中,四级病毒是最危险的存在,而埃博拉病毒,又是四级病毒中最致命的一种。患者致死率高达50%-90%。

这种残忍,首先体现在“零号病人”抽动的双脚上。

呕血的镜头自然可怖,但对“见多识广”的观众来说,其压迫感远不如双脚抽动的主观镜头来得猛。前一秒还在苦苦挣扎,后一秒就天人两隔。此外,主创还特意用字幕、旁白的形式,把埃博拉病毒的相关知识“打在了公屏上”。这种直接、高效的科普,让观众在倒吸凉气的同时,也不再是单纯地“不明觉厉”。

前两集最有看头的,当属郑书鹏进入P4实验室化验病毒样本那场戏。“零号病人”究竟感染了何种病毒?虽说剧名就已经昭示了真相,但对于郑书鹏来说,这仍然是一个待解的难题。化验结果没出之前,希望仍然是有的。

非虚构文学《血疫:埃博拉的故事》中提到,要进入P4实验室,须先穿过三道门。先在1级区域穿好手术服,通过一道门进入2级区域经由紫外线照射;再穿过一道门,穿上生物密封防护服,用通气管为防护服充气;最后穿过一道门,到达4级区域。如果观众看得仔细,会发现郑书鹏的操作完全合规。据悉,剧中出现的P4实验室,完全使用了真实的实验设备和器材,可见其严谨了。

检测报告显示病毒阳性之时,整个实验室几乎安静到连呼吸声都消失了。他原路返回,任由消毒液倾倒在防护服上,一言不发。整个房间血色弥散,压抑感笼罩在所有观众的心头。此处以暖光写冷意,凸显出一种强烈的反差感。

何欢这条线,则是另一种味道。前两集她的戏份不多,但仍然能见到不少异国他乡的痕迹。比如,钻石走私的血腥。在西非,钻石走私屡禁不止,甚至还产生了一个专有词汇:血钻。不知有多少无辜者死在走私犯的枪下。又如,亲吻死者的习惯。非洲的传统葬礼上,为了寄托哀思和表达对死者的尊敬,全村的人都要亲密接触遗体。而埃博拉病毒,恰巧通过体液传播。

这些穿插在主线中的大量细节描写,不仅刻画了凶猛的埃博拉病毒,更展现了陌生而又独特的非洲地域文化。看戏时,总让人觉得:这就是非洲。

前线之“暖”:血泪中更见情谊

埃博拉病毒固然可怖,可《埃博拉前线》并没有仅仅将目光局限在病毒威力上。过分强调刺激场面,是类型剧的惯用手法。这部剧跳出了这一束缚。有张力的镜头自然是有的。但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在灾难面前的抉择。

更遑论,无论是类型剧还是行业剧,在贯穿主题的支撑外,都需要层次丰富的情感表达作为“血肉”。这样人物才能鲜活,才能更好地引起观众的共情。

郑书鹏和盖斯姆之间是亦师亦友的情谊。郑书鹏是个略带“洁癖”的医生。他喜欢一切整洁有序的事物,认为医生与病人之间不应当有“拥抱”这种不规范接触。所以,当盖斯姆和自己的病人互相拥抱时,他颇为不满。对病人来说,治好病才是关键,拥抱无济于事。盖斯姆则笑道,这是非洲人民表达友好的特有方式。医生不只是治病救人,更要为他们提供一种心理抚慰。在卡巴利亚,死亡不是终点,只是全新开始。

医学界有句名言: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句话用在以盖斯姆为代表的非洲医生身上最合适不过。由于当地医疗条件不足,所以很多时候医院并不能完全治愈患者的疾病,更不用说对抗埃博拉病毒这种烈性传染病了。性格迥异的两人,也在不断的接触中完成了成长。盖斯姆染病后,他的妻子守在老家,郑书鹏冒着危险每日探望,盖斯姆也将自己的吉祥物赠予郑书鹏。

盖斯姆临终前,郑书鹏隔着塑料布与之紧紧拥抱那场戏,看得人泪目。明知他是埃博拉病毒感染者,这名抵触不规范接触的医生,却甘愿给他临终抚慰。两人的交情,是“小我拉动大我”的见证,是中非友谊长青的最好说明。

援非医疗队之间的“战友情”也值得一提。“零号病人”的“密接”有6人,护士王雯茜(李子璇饰)是唯一的中国人。发生院内感染当天是她的生日,郑书鹏特意去菜市场给她买了一堆好吃的。没成想,这次的生日却只能隔着屏幕过。

虽说医疗队中也曾有悲观情绪产生,但为了激励王雯茜,他们打起精神唱起了生日歌。没有人知道未来安全与否,可在那一刻,他们的心真正连在一起。谢云虎(刘天佐饰)的表现则更像是我们身边人。他有医生的担当,也有常人的恐惧。当他触碰到盖斯姆摸过的栅栏,第一反应就是深吸一口气。埃博拉病毒可是通过接触传播,谁碰到不吓破胆?好在,一切都是虚惊一场。

师徒之情、战友之谊、责任之重,在剧中人物的穿插勾连下,《埃博拉前线》的基调就定住了。在后续的情节发展中,郑书鹏与何欢的相遇将会是叙事的重点。在致命病毒与恐怖侵袭的双重威胁下,两人又将如何建立统一的防疫网络?

前线之“难”:大国担当的尽数展现

最后,还有些感触不吐不快。《埃博拉前线》是以2014年中国援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病毒事件为原型改编,不仅郑书鹏、盖斯姆有对应的人物原型,连医护团队也不例外。

前两集,最让我感动的不只是郑书鹏和盖斯姆的跨国友谊,以及盖斯姆对病人的关怀之情,还有一个更为现实的场景:燕都省人民医院开展的体能测试。为何要体能测试?都知道考人民警察岗需要体测,怎么连医生都开始体测了?因为要选出身体素质好的同志,前往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爆发了埃博拉疫情,为什么还要派遣医疗队前往卡巴利亚?因为人类本就是“命运共同体”。

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与国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但也面临诸多共同挑战。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

这绝非说说而已。中国援非医疗队已经有接近60年的历史。自从上世纪60年代始,一代代中国援非医疗队队员远赴大洋彼岸,在陌生的非洲大地上用自己的心血以至生命,生动地诠释了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人道主义精神。

所以我们在剧中可以看到,不只援非医生将非洲病人视作自己的同胞,当地的居民也对中国医生颇为尊敬。得知郑书鹏、谢云虎服务期满即将离开卡巴利亚,卖菜的小哥万分不舍,更是拿出自己准备已久的本地棕榈油送给他们。在中国留学多年的盖斯姆,曾和郑书鹏聊起过自己的愿望。前几个爽快吐露,唯独最后一个却支支吾吾。这个愿望,观众在他去世后留下的“绝笔信”中看到了。那就是:我想回到中国,回到我的母校去看一看。天真到浪漫。

《埃博拉前线》除了讲好一个中非友谊长青的医疗故事外,其背后传达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意更加令人深受感动。这部剧总共24集,如今刚播2集。故事刚刚开篇,接着锁定浙江卫视中国蓝剧场每天19:30精彩继续。

(转自:影视独舌文|马二)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