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幕”背后 |《钱江潮》用影像语言加持内容表达
浙江卫视 发布时间:2022-12-05

本周五,三集人文纪录片《钱江潮》的首轮播出在CCTV—9、浙江卫视顺利收官。(点击观看节目完整视频)该片纵横两千多年,通过极致的影像展现了“潮”的历史脉络、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

作为历史人文题材,《钱江潮》时间跨度大、所涉人物多,如何在三集篇幅内将“潮”的人文价值清晰地传达给观众?这是创作伊始横亘在节目团队面前的难题。

在经历了无数次地探讨和研究之后,节目团队最终决定用影像说话,以景带人,以人观史的创作思路来破题。用适当篇幅的“情景再现”、“动画演绎”对已发生的历史故事进行重新建构和表达,以此拉近片中人物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距离。

在《钱江潮》第二集《看潮》中,诗人徐志摩与一众好友乘坐“看潮专列”的场景就是用“绿幕”人物实拍加三维场景制作完成的。这一生动的“情景再现”腾挪了人物时空,给予了观众“穿越”般的即视感。

当然,“绿幕”也并不是万能的。在拍摄徐志摩夜观潮水的镜头时,摄制团队遇到了相当棘手的问题。当主光打在演员身上,虽有清晰的轮廓,但覆盖了篝火的光影在演员面部的表现,很容易在后期合成时出现所谓的“五毛特效”。但如果追求光影的艺术化表现,拍摄出来的素材则会给后期团队带来极大的压力。

要不要迎难而上?

摄制团队纠结再三,最后为了呈现诗人与潮心灵对话的视觉效果,还是选择了用少数灯光烘托氛围,尽量保留火焰在演员身上的真实反映。

后期团队在经历连续几个通宵的Roto抠像后,这是诗人江边观潮镜头的最后合成效果。

创作过程中问题总是接踵而至。如何呈现唐宋时期钱塘江流域的观潮风俗?在几经考量之后,后期团队选择用“活化”古画的方式再现当时的热闹景象。为了将《临安年市图》展示得生动且饱满,团队中年轻的动画师肖晨将图画场景和其中将近一半的人物进行了修补分层,并且通过三维骨骼绑定制作出了动态画面,其画面总合成层数达到了200多层,用肖晨自己的话来讲就是——“属实恐怖”。

除了“情景再现”与“动画演绎”,节目团队还将大量精力放在了“三维场景”的复原上。在第三集《弄潮》里,为了讲述雍正与乾隆两代皇帝筑塘抗潮的故事,摄制团队需要拍摄一组海宁海神庙中“父子同书一碑”的镜头。遗憾的是,在拍摄现场,团队发现当年的石碑在经历几百年的风雨之后,早已经没有了史料里记载的模样。一块磨损殆尽的石头海如何表达“父子同书一碑”的故事?经摄制团队与后期团队协商后,最终决定以“三维场景”复原当时的石碑和其周边的环境。

由于制作素材过于巨大,在后期渲染时电脑一度面临崩溃,所以后期团队又额外使用了unreal engin等一些新技术来代替传统的三维软件,使得后期在PBR渲染时不仅保证了画面的质感还提速了许多。

用创新推动制作手段升级,用影像加持内容表达。

《钱江潮》团队为纪录片创作注入了自己澎湃有力的新动能。“潮”的力量在《钱江潮》每一帧力求完美的镜头里,也在他们每个人的身上。

分享文章